阅读不应有障碍
\n文/暖雪
\n“阅读不应有障碍,交流本可有千种方式。”
\n看到这句话,我想大多数人都会心生疑问:“阅读不是一件享受的事情吗?怎么会存在障碍呢?”确实,无论是在宁静的清晨、温暖的午后,还是在闲暇的傍晚,捧着一本好书窝在柔软的沙发上,让灵魂跟随书中的文字沉浸在墨香的世界牛360配资,这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。
\n然而,并非所有人都能如此轻松地拥抱阅读。也有一部分人,因患有阅读困难症、文化水平受限,或者受到身体障碍(如视力障碍、听力障碍等)的影响,在阅读时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。
\n今年5月21日全国助残日,我有幸参加了重庆市“见字如面”融合读书会第五期活动。这是一场多元融合的读书会,活动现场热闹非凡,不同年龄、不同背景的人齐聚一堂,只因对阅读有着共同的热爱。
\n活动间隙,有工作人员走过来询问我,抛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:“聋人朋友打字时常出现语序颠倒、语句不通的情况,该如何纠正?”我当即回答:“可以多看书。”在我看来,阅读是提升语言能力最自然、最有效的方式,通过不断接触规范的文字表达,或许能帮助聋人改善语言组织能力。
\n但是紧接着,工作人员又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:“可聋人认识的字有限,理解能力差,看书容易失去耐心,这又该怎么办呢?”这个问题让我一时语塞。是啊,对于一直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聋人朋友来说,他们在阅读道路上面临的障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。与我这个中途失聪者不同,多数聋人由于听力障碍,在学习文字和理解内容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。识字量少、手语语法习惯以及抽象思维能力弱等因素牛360配资,使他们往往难以真正融入阅读的氛围。短暂的思索后,我才缓缓回答道:“这就需要创造一个无障碍的阅读环境,让大家在轻松、愉快的氛围里一起学习。”
\n这大概就是“见字如面”融合读书会的意义所在。它不仅是一场读书活动,更是一座连接不同群体的桥梁,让聋人朋友也能有机会参与阅读这件充满乐趣的事情。我已经参加了两场“见字如面”融合读书会活动,最让我感动的是现场的无障碍服务做得特别好。在这里,口语、手语、字幕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,不管是听力正常的听人,还是需要看手语或辅助字幕的聋人,都可以在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,沉浸在温馨的活动氛围中。
\n让我印象深刻的是,在书籍分享环节,聋人朋友们鼓起勇气上台,在大家的注视下,用灵活的双手兴奋地分享着对某本书的喜爱。尽管他们有些紧张,但是那明亮的双眼、眉飞色舞的神情无一不在展现着对阅读的热爱。
\n阅读于我而言,不仅是跨越障碍的方式,更是与命运和解的途径。11岁那年,一夜之间,曾经熟悉的所有声音都变得模糊不清了,老师上课的讲课声、同学们的欢笑声、妈妈的唠叨声,都变成了一个个难以辨别的音节。在那些灰暗的日子里,没有人能明白我遭遇了多大的打击,也没有人把我从黑暗的深渊里拉出来。是书,拯救了我,为我打开了另外一扇窗。一个人在家的时候,我喜欢放空自己,拿起书一坐就是一整天,白雪公主的坚韧、丑小鸭的蜕变,这些故事在我的世界里点亮了一盏灯。从那时起,书就成了我最亲近的朋友,带我穿梭古今,也让我在孤独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。
\n涪陵残疾人作家胡云昌说:“文学对于残疾人的意义是‘在文字中寻找生命的支点’。”而在我看来,阅读对于聋人的意义则是,在书页间打捞灵魂的碎片。还记得“见字如面”第五期融合读书会上,重庆市残联信息中心莫丹老师给我们分享了莫言的《不被大风刮倒》一书。她讲到书里有这样一句话——“一个人可以被生活打败,但不能被生活打倒”。这句话一出来,就让我们灵魂为之一震,让我们拥有了坦然面对风雨人生的勇气。
\n阅读,理应是全民的阅读。不管身体是否存在障碍,不管使用何种交流语言,每个人都可以在书香中汲取前行的力量。
\n作者简介:暖雪,本名马自芳,大足区作协会员,作品散见于杂志、公众号等。
\n牛360配资
金御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