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外长苏杰生五年后首次访华,与中方高层在北京举行会谈。他强调以领导人共识为指导推进双边关系恒盈策略,并支持中国举办今年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。
贸易数据显示,中印经济联系正在加强,但边界争端仍是两国关系中的敏感问题。此次访问被视为边境冲突后双方实质和解的序幕,每一步动作都对全球南方阵营的未来产生影响。
2025年7月14日,苏杰生抵达北京,这次行程安排在印度外长理事会会议前夕,被视为边境对峙点脱离接触后的关键一步。此前,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·辛格曾访华参加上合组织防长会,为此次高层互动铺垫。
恒盈策略
新加坡专家李明江认为,这种连续性体现了两国领导层推动关系缓解的努力,是自去年喀山会晤以来的自然延伸。
在北京的外交会谈中,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提出“三个相互”原则:信任取代猜疑、合作取代竞争、成就取代消耗。中方强调发展中印关系应以发展为导向,避免因内政问题引发矛盾,明确反对任何涉及西藏议题的干涉。王毅还重申了“相互成就的伙伴”理念,指出中印作为两大文明古国,冲突只会相互消耗。
苏杰生回应称,印度不是中国的竞争对手,印方支持中方办好上合峰会,并承诺维护边境和平现状。他提到,两国军队完成所有对峙点脱离接触后,印度政府已采取积极措施修复双边关系,包括恢复印度香客赴藏朝圣渠道和增加签证发放数量。
这与过去鹰派“对抗中国”的论调形成鲜明对比,转向更务实的合作立场。双方同意加强在多边机制如金砖和上合中的协调,特别是针对全球南方的议题。
经济合作领域已有突破性进展,2024年双边贸易额高达1384亿美元,中国连续几年稳居印度最大贸易伙伴地位。近期,双边交流项目加速,例如印度香客恢复赴西藏朝圣的传统路线,以及中国对印度公民签证发放量同比增加了15%。
贸易互补性体现在印度进口中国制造电子产品和原料,出口农产品及医药制品,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纽带。双方还在讨论供应链合作,如印度吸引中国新能源投资的本土化模式。
边界问题仍是当前分歧的核心,12万平方公里争议区域尚未解决任何实际领土归属。军事部署仍存,虽未再演对峙,但双方都强调需通过现有对话机制管控风险。
外部因素加剧复杂性,比如印度在印巴冲突中被指中国支持巴基斯坦,以及美国对印度的贸易施压可能影响印度战略自主。多边协作也面临挑战,印度过去曾拒签上合防长联合声明,这次表态支持中方办峰会被视为一种让步姿态。
天津上合外长会议于7月15日召开恒盈策略,苏杰生前往出席。这是印巴冲突后首次高层同台,各方聚焦地区安全博弈议题,如伊朗和以色列冲突中的立场协调。印度被视为亲西方倾向与上合机制的反干涉基调存在内在张力,但苏杰生支持中方办会的公开承诺,旨在为印度领导人莫迪可能出席上合峰会铺路。会议安排显示双方在灾难响应和生态共治等新型安全合作上探路,避免了军事领域争议。
金御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